再遭猜忌 化险为夷
宫里,柴荣驾崩。遗诏宗训即位,圣人符茗听政,符国公与宰相魏仁浦辅佐幼主。同时为防兵变,李重进和赵匡胤均离京分别镇守青州和宋州,由韩通总领皇城军务。
韩通掌权后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异己,尤其是视为眼中钉的赵匡胤。一日会后,韩通留下高怀德,态度甚是亲切。等他人离开后,韩通取出先皇密诏。密诏上书一旦发现赵匡胤有反意,即刻灭族。原来柴荣早已注意赵匡胤,安排高怀德在其身边刺探消息。现在皇帝大行,韩通让高怀德继续留意赵匡胤的动向,有任何异动均要速速禀报。
经过多年相处,高怀德已对赵匡胤心服口服。在知道密诏后,高怀德马上到赵府,劝赵匡胤及早遵旨赴任宋州。赵普和沈义伦均知高怀德是好意,为免他人猜疑。赵匡胤即日起程,到宋州任节度使,只留赵匡义在家里服侍母亲。到宋州不久,高怀德也赶到宋州节度署。在京不便明言,现在到了宋州高怀德才说出韩通向符太后进谗言及先皇所留密诏之事。高怀德请赵匡胤以苍生为念,力挽狂澜,起兵自立。赵普同样认为幼主和太后无力执政,庸才当道,只能让黎民受苦。赵匡胤不敢相信柴荣会有密诏,即使如此他也绝不肯辜负先皇。
韩通突然收到消息,李重进造反,周边的唐辽汉也在蠢蠢欲动。韩珪力荐赵匡胤为大将,平定李重进。除此之外别无人选,韩通只能放下个人恩怨,向太后及幼主上奏。赵普、沈义伦等人听到消息喜不自禁,这是最好的起兵机会,可赵匡胤仍不愿有负大周。此时青州大营里,李重进则在大呼冤枉,不知何人胡言让他身陷造反骂名。现在朝廷已任命赵匡胤挂帅平叛,李重进无处说理,只好整兵准备迎战。
赵匡胤接到圣旨后连夜回京,与符国公、韩通、魏仁浦等人一同商量讨伐事宜。当晚,赵匡义宅中,符蓉取出一袭龙袍。她虽为女流却也了解国事,知道此次是赵家替代柴家的最好时机,为此才做下龙袍。看着试穿上龙袍的赵匡义,多年来自认低人一等的符蓉似乎看到了出头之日。
深夜,韩通和御史中丞刘温叟入宫求见太后。刘温叟上奏,赵匡胤计划陈兵陈桥驿,这并非是青州李重进部队的必经之地。刘温叟怀疑赵匡胤有意造反,再加上韩通一旁扇风点火,本无主见的符太后又开始猜忌赵匡胤。这个消息很快从宫中传到了符家,符蓉告诉了赵匡义。赵匡义知道后连夜策马赶到城外大营警告赵匡胤,可符太后已经派刘温叟到大营赐御酒。不想,赵匡胤早已从王继恩处得到了消息,知道赐酒只是试探,酒中并无毒。看到赵匡胤谢恩后一饮而尽,连刘温叟也以为是自己多疑。经过此事,赵匡胤终于想通,要成大事必须要掌握大权,否则只能任人宰割。
消除了宫中的疑虑后,为解除与韩通的恩怨,赵匡胤特意在出兵前只身到韩府。韩珪已认定赵匡胤有异心,在家中准备了刀斧手,只等父亲韩通摔杯为号。可赵匡胤进门即为当年让韩通在比武场出丑之事赔罪,并认韩通为兄长。韩通被赵匡胤一番言语感动,错失除掉大周隐患的最后机会。
陈桥兵变
韩珪仍不死心,取出“御前行走”的令牌入宫找到宦官王继恩,用其偷换“点检做”令牌之事相要挟,要他将一张纸条交给太后。纸条上列举赵匡胤的种种反象。为避嫌疑,王继恩假装有人射箭入宫,箭上附有纸条。符太后看过纸条后果然又起疑心,写密诏要王继恩到国公府传令符国公带领禁卫军赴陈桥驿斩除赵匡胤。
当晚在陈桥驿兵营,赵普假意观星像,称轩辕星暗紫薇星亮,必有新主出世。张琼则借机煽动全军兵变,拥戴赵匡胤自立为君。大帐里,赵匡胤躬身拜赵普和沈义伦,希望二人能设法与军士约法三章,杀回京城后不得欺凌幼主、侮辱大臣、劫掠百姓。
天亮后,高怀德、张琼带领三军在大帐前请赵匡胤称帝。赵匡胤不出大帐,赵普则假意阻止,待到时机成熟时,即与高怀德一搭一档要求士兵遵从约法三章。遂后高怀德先带领部分人马返回京城,把守各城门,只等新帝入城。赵匡胤这才出了大帐,几次推辞。张琼拿着赵匡义早已准备好的皇袍强行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三军山呼万岁。此时王继恩和符蓉带着太后的密诏赶到大营,当众宣读太后要诛杀所有谋反之人。众军士已无退路,更是恳请赵匡胤顺应民心称帝。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披上皇袍后,赵匡胤让沈义伦回汴京安抚幼主及众大臣。沈回京,大踏步走上朝堂。听到大军已拥立赵匡胤为新皇帝后,群臣大乱,太后则是痛哭不止。大臣中,魏仁浦认为事已到此,只能接受新皇。而韩通、刘温叟等人却宁死不屈。听到高怀德禀报,张琼已带领人马进城,韩通则带着手下兵士冲入赵府,这才发生赵母及月虹早已离开。韩通气愤之余杀死仆人泄愤。回到大街上,韩通人马正与张琼军队相遇。韩通命儿子韩珪回宫保护幼主离开,自己则誓死为大周效忠。韩珪离开后,双方在大街上展开厮杀,张琼砍死韩通,从其身上搜出先帝密诏。
战斗平息后,赵匡胤领军入城。得知张琼违反约法擅杀韩通,赵匡胤随即命左右绑缚张琼,推出城门斩首。一旁的赵普、沈义伦和高怀德连忙求情,称韩通杀害无辜罪有应得,且张琼系与韩通对战,并非无故伤人。这一幕正被愿意归顺的魏仁浦等大臣看到,直赞赵匡胤为人正直,确为一代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