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受蛊惑李俊买下天价粮 以工代赈范县暂缓燃眉急
李俊从郭掌柜的粮店出去打听粮食行情,可不到一会儿返回,原来八两一石的玉米就涨到了十八两一石,范子扬蛊惑李俊从济南买下了这天价粮。李俊返回范县,郑板桥等人看到他用了八百两银子就买了四车粮食,费姑责怪李俊拿着八百两银子就买回来那么点粮食,李俊想起离开济南时范子扬说的话,就对郑板桥讲,不如先拿范县仓库里的粮食进行周转。费姑告诉他,那些粮仓都是皇粮,没有御批是要出大事的。郑板桥将请求皇上恩准开仓放粮的奏折逐级上报给晏斯泰,不料晏斯泰一心想着置郑板桥于死地,竟然让范义君撕毁了奏折。
大灾当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很多人被活活饿死。范县县衙施粥赈灾,就连外乡的灾民也来范县讨粥喝。范子扬回到范县,毕竟也是范县人,本也有怜悯之心。可当他看到饶小梅陪着郑板桥给灾民施粥时,心中醋意大发。李俊发现范子扬站在县衙门口,拉住了他。范子扬假意不知私开粮仓是触犯王法的,李俊也没有怪罪他。随后,范子扬发现很多外乡人也来范县讨粥,他感觉到这也是范义君的计策,目的是尽快耗尽范县县衙库存的粮食,逼着郑板桥开仓放粮。
想起心爱的饶小梅一直陪伴在郑板桥左右,悲痛欲绝的范子扬夜里借酒浇愁,他把湘菱看成了饶小梅,叫着饶小梅的名字把湘菱抱上了床。第二天一早,睡了一夜醒了酒的范子扬觉察到跟湘菱已经有了夫妻之实,可湘菱却说昨晚发生什么自己都不记得了。
为了解决饥荒的问题,郑板桥思量再三,派姚三请来范县的几户富商大户,商讨用以工代赈的办法赈济灾民。他还准备了自己最拿手的金石篆刻,请大家欣赏。郑板桥告诉他们,大灾当前希望大家伸出援手,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可这些富商大户以各种理由推脱搪塞,不愿帮助解决燃眉之急。这个时候,与钱为分了家产的钱裕也来到县衙,直接向县衙捐赠五百两银子。郑板桥告诉钱裕说这银子不用捐,他只需找一些人做一点事情,这钱就算是县衙向他借的,过了灾荒会一文不少奉还。可钱裕不容郑板桥分说,执意要捐款,扭头出了县衙。几户富商见状,都同意了郑板桥的想法。“以工代赈”的方法解决了一部分流民的吃饭问题,暂缓了燃眉之急。
李俊认为自己在范县总是给郑板桥惹麻烦,跟费姑说要回家几天。费姑虽有不舍,但还是同意了,因为毕竟李俊家里还要妻子和孩子。费姑让他过几天再走,这几天给他再做几双鞋子。饶小梅叫嚷过来,告诉他们郑板桥用了“以工代赈”的办法缓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大家高兴之余,费姑发起愁来,因为他怕那些富商大户会故意刁难郑板桥。
不顾生死开仓放粮 奸佞小人教唆偷粮
郑板桥和饶小梅一起去钱为承包的“以工代赈”工程现场查看情况,看到一位劳工不小心跌倒在地,两人急忙前去搀扶。不料那个劳工不让他们帮忙,原来,钱为规定每天他们只有先挑了五十担之后,才能开始算工钱。郑板桥听了劳工的话之后非常生气,因为本是为了造福灾民的工程,反倒成了钱为压榨百姓,借机发财的工具。郑板桥和饶小梅气呼呼地要到其他工地查看情况,看是不是会有类似的事情。路上,他们看到一个叫禄儿小孩子要割自己胳膊上的肉为母亲吃,这位母亲饿得病入膏肓,昏迷不醒。郑板桥和饶小梅赶紧把这位妇人搀扶到义诊堂,请陈轩诊治。可她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没过多时就过世了。
接连数日也没有接到皇上开仓放粮的圣旨,郑板桥决定明天无论是否能够接到圣旨,都要开仓放粮。钱为等富商大户听说郑板桥要开仓放粮,觉得此事事关自己的利益,决定去阻止郑板桥。因为一旦开了仓放了粮,之后粮仓粮食短缺,还是要这些富商大户来填补。钱为到县衙找郑板桥理论,不料郑板桥以他克扣工人工钱为由,把他轰了出去,还要他三天之内把克扣工人的工钱不上,如若不然,就找他算账。钱为出了县衙,和几个富商商议后决定,立即把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想法告诉看守粮仓的粮官庄大人。
为了不再让人饿死,郑板桥决意要开仓放粮。饶小梅、姚三、吴良方极力劝阻,因为开仓放粮必须要有皇帝的圣旨,如果私自开仓,会有性命之忧。郑板桥到书房取粮仓的钥匙,却发现不见了。吴良方告诉郑板桥,即使他拿到了钥匙也无济于事,因为粮仓上两把锁,一把锁的钥匙在县衙,另一把锁的钥匙在粮官手上,仅凭县衙的一把钥匙是打不开粮仓的。郑板桥说就是没有钥匙,也要砸开粮仓的锁,让老百姓吃上粮食。见郑板桥开仓放粮的心意已决,还是把藏起来的粮仓钥匙拿了出来。她还告诉郑板桥,如果他执意这么做,那么自己会站在他身边支持他。
郑板桥拿着粮仓钥匙,准备出县衙到粮仓开仓放粮,在县衙门口,他看到了吴良方、姚三、饶小梅、来福还有众多捕快衙役,以为他们是来阻止自己的,没想到他们纷纷表示既然郑大人已经做了决定,那么他们愿意誓死追随左右,一同前往。
早就得到消息的粮官庄大人带着官兵受灾粮仓门口。郑板桥说开仓放粮是自己的主意,与庄大人无关,要他不要多管。郑板桥声泪俱下地讲述范县灾情,除庄大人外的其他官兵给郑板桥让开了道路,庄大人还跪在了地上。郑板桥命姚三、来福把庄大人架开,自己拿着斧子砸开了粮仓。一向挑拨事端的张柱故意找到李俊,教唆他从粮仓偷皇粮,再高价卖出,赚些银子贴补家用。